前言:

本文寫於2009年,當時牛頭角下村還未清拆,現在(2016年)拆了且還已開始建文化中心了,雖然隔了這麼多年,但文中規劃資料大致正確,仍有參考作用,故此選擇保留本文。

牛頭角下村與淘大花園只相隔一條馬路,淘大的居民出入都會途經下村,加上屋苑不少單位都面向下村方向,故該村的重建對淘大的影響實在不少,下文是我於網上搜集到的相關資料,不論你是住在淘大、得寶、德福、下村還是關心下村發展的人,都歡迎你細心了解這處未來的發展。

牛頭角下村重建

房屋委員會為紓緩公屋鬧地荒的壓力,有意「地盡其用」,破天荒於明年動工興建的牛頭角下重建地盤,興建兩幢樓高四十八層的「超高」公屋大廈,較目前公屋大廈一般最高四十一層為高,將成為全港最高的公屋,並首次在公屋加設防火層,每平方呎的建築成本較一般公屋高出兩成。

牛頭角下村分兩期進行重建,第一期佔地約二點四五公頃,將興建五幢公屋大廈,當中包括兩幢41層、一幢46層,以及兩幢48層高的公屋大廈,提供四千二百多個單位,預計2011至2012年落成;第二期則興建一幢33層高的公屋大廈,提供五百六十多個單位,2014至2015年完工,地盤的地積比率高達七點五倍,規模之大屬近年最大型的公屋重建項目,整個重建計劃耗資逾十五億元。不過,消息人士強調房署曾於牛頭角下進行微氣候研究,確保建屋計劃不會影響大廈的通風。 (詳情請參考此處 (項目編號: AVR/G/20)

據悉,由於觀塘區議會早前反對牛頭角下村重建作公屋,令當局被迫要將第二期部分土地改作跨區社區中心,令可建公屋的地皮面積減少,加上區議員亦對第二期的公屋大廈高度有異議,該署惟有提高其他公屋大廈的高度,確保該地皮可提供近五千個公屋單位,以維持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三年的承諾。

觀塘跨區社區中心

民政事務局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2001年年底委聘顧問進行名為「有關在香港提供區域/地區文化及表演設施的顧問研究」,目的是要評估市民的需求,以便重整現時在區域和地區層面提供的文化及表演設施,以及規劃未來的發展。顧問研究於2002年10月完成,主要建議包括在觀塘發展一個新的「跨區社區文化中心」,以滿足觀塘、黃大仙、九龍城和西貢各區居民對文化設施的需求,區議會對此表示支持和歡迎。為回應區議會對重建牛頭角下村及演藝團體對交通便利的表演/排練場地的意見及要求,政府決定於牛頭角下村內預留約3.5公頃土地,興建跨區文化中心。

民政事務局指出,觀塘跨區社區中心會是設備齊全的演藝場地,包括

  • 一個設有1,200個座位的演藝廳、
  • 一個550個座位的劇場
  • 三個分別設有約100至250個座位的話劇/舞蹈/音槳小演場暨排練
  • 一個大型排練室及兩個可合併的排練室
  • 餐廳/酒樓及咖啡室
  • 場地大堂連售票處、詢問接待處和衣帽間
  • 供藝術團體使用的工作空間
  • 約200個收費停車位
  • 戶外廣場
  • 其他輔助設施,包括辦公室、貯物室、洗手間等

預料此文化中心可成為東九龍文化地標,亦為該區提供充足的休憩設施及綠化園地。 該中心於2016年動工。

cdc

 

網主按: 雖然上圖取自2006年民政事務處提交觀塘區議會討論之文件,但從後來其他政府文件(例如提交立法會討論下村重建工程)中可以看到上圖的規劃模式已成定案,上圖左的Open Space 即是現時101下車的巴士站位置,現時是小販(例如炒栗子)及下村的籃球場,將來會變成一個大廣場,相信現在行人擠逼的情況可以大大抒緩。

廣場右方為將來的觀塘跨區社區文化中心,暫時未有該建築物建成後高度的資料,但我估計與現時下村的高度差不多。再右方是一新建馬路,路的頂端連接淘大,位置約為滙豐銀行對面,原位於下村的第四及第五街(即現時青山道、美孚等紅van站)將會消失。

從下圖可以看到,將來若果淘大居民於地鐵站欲步行返回淘大的話,可以使用綠色或紅色線,經街市那一邊再返回淘大,或使用橙色線,途經地面及新建道路及現有於美聯地產外的紅綠燈返回淘大。這對靠近佐敦谷那數座(I, J, K, O, P, R,S)居民影響較大,因他們經這一邊步行往地鐵站會較近,所以我們的區議員在討論有關工程時亦有在會上提及此事及提出關注。

map

網主按:在新建道路的右邊,全被撥作興建公屋及有關設施,上排五座公屋分別為33層、41層、48層、48層及41層,而下排則是中幢46層公屋及一個三層高的停車場,提供約160個私家車、17個輕型貨車及14個電單車泊車位。各座公屋的地下已預留作社會福利設施。

整個重建區域中最右被劃為消防局及救護站。受居民供奉多年的下村福德廟及聖人公媽靈位,雖屬非法臨時搭建,但重建時亦會搬至此處重建廟宇和靈位,並重新納入現行華人廟宇條例規管,讓老街坊原區繼續參拜,因此在燒衣時灰燼飄至部份三期單位內的問題將可解決。

b187645799

重建區域中會保留的,大概只有那個足球場,但方向及位置仍與現在有所不同。

6440_2008101040

網主按: 上圖估計攝於2期K座,此類單位原可享有牛頭角一帶的海景,但此景觀會隨著下村重建而消失,換來的是數座樓高33至48層的公屋,最近的一座建於現在德福公廟的位置。

4A

上圖: 取自建築師公司網頁的設計繪圖,將來由現時約街市的位置望向德福,大概會看到上圖的景象。

4B

上圖: 同樣取自建築師公司網頁,大概可以看到那座三層高停車場的模樣。

參考資料:

觀塘區議會2006年11月16日之會議文件

觀塘區議會2008年11月4日之會議文件

文匯報 2006年11月10日報導

太陽報2008年1月5日報導

太陽報2007年12月12日報導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討論文件

Wikipedia 有關牛頭角下村街道

The Hong Kong Insitutes of Architects – List of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Ngau Tau Kok Photo Gallery

明報2009年1月28日報導

牛下的星期天